桂林解放桥位于解放东路东端、自由路西端是桂林市城区横跨漓江早的桥梁。始建于1939年时抗战军兴桂林屡遭敌机袭击为疏散城区人口建成钢木桁架上承式桥梁定名"中正桥"。长181米宽11米5孔每孔跨36米木桥面荷载10吨。1944年10月日本侵略军压境炸毁2、3孔桥面。1945年7月占领军溃败时炸断2、3号钢梁。1946年2月修造"中正浮桥"。1951年7月在原址重修钢木桁架结构更名解放桥。1957、1962年先后两次维修。1972年解放桥保留下部结构加固桥墩拆除上部结构扩宽桥面改建为空腹式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2393米其中主桥2153米引桥14米高436米5孔每孔跨径349米;桥面宽155米其中车道95米人行道南北各3米;荷载汽—13级拖—60级。扩建后极大地便利了两岸交通为桂林人民生活、生产作出重大贡献。
历史文化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资料记载,从唐代开始,历代都在此段建浮桥。宋《静江府城图》记载:在现解放桥位置的附近修建有东江桥(拖板桥),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桥,是由船体连接而成,时常因水流湍急摇晃得很厉害。明清后改称为永济桥。1939年中正桥。解放桥始建于1939年,结构是钢木桁架上承式,长达181米,宽至11米,有5孔,每孔跨36米,木桥面,荷载达10吨。当时桥名中正桥。抗战时期。由于桂林是中国南方的军事重镇,因而多次遭到敌机的空袭。为了疏散市区里的市民,乃建此桥。1944年10月,日军压境时炸毁2、3孔桥面。1945年7月,日军战败时炸断2、3号钢梁。由于两岸靠船只往来,极为不便,经过商议于1946年2月修造“中正浮桥”。1951年7月,由于桥存在诸多问题,当地政府决定在原址上重修1939年那样的钢木桁架结构,并更名为解放桥。1957、1962年进行了两次例行维修。桂林解放桥夜景1972年加固,由于交通需要和当时桥面存在的隐患,在1972年,市政府决定保留解放桥的下部结构并加固桥墩,然后再拆除上部结构以至扩宽桥面,改建为空腹式混凝土双曲拱桥双向四车道。当地市志记载桥全长239.3米,其中主桥215.3米,引桥14米;高4.36米,5孔,每孔跨径34.9米;桥面宽15.5米,其中车道9.5米,人行道南北各3米;荷载汽-13级,拖-60级。扩建后极大地便利了两岸交通。由于城市改造和整体的美观需要,1999年桂林市政府决定完全拆掉旧解放桥,在旧址上重建更大的更方便的解放桥。2001年9月28日上午解放桥正式通车。新解放桥主桥长284米,宽45米,有三大弧形,两小弧形其中机动车道宽22米,为双向六车道,两边有高一级的人行道。在桥的两端和桥底有辅路可以通过桥的两大弧形。解放桥同文昌桥、龙隐桥的重建以及民主路改造等被一并纳入解放桥的重建系统工程。建成后的解放桥交通负担比以往更大了,其东端就是七星公园,由于离公园太近,进而造成了这一十字路口的极大不便。
风土人情
1、遵守当地民风习惯;2、尊重当地宗教信仰;3、爱护公共环境,不随意丢垃圾;4、不随意拍照、摄像;5、带小孩、老人的游客请注意安全;6、参加水上活动,请按规定穿着救生衣,并遵照工作人员的指导;7、湖边戏水,请勿安全,切勿独自下水。
--------------------------------------------------------------------------------------
开放:0:00-23:30
-------------------------------------------------------------------------------------- |